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2024年11月28日我局拟对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1月28日-2024年12月4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三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漠河市西林吉镇34区
邮 编:165309
拟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有限公司高寒试验基地项目 |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加漠公路与219省道交口处 |
******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有限公司 |
本项目位于漠河市加漠公路与219省道交口处,地理位置图详见附图1。本项目选址不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重要湿地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
1、水环境的污染影响 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车辆清洗废水)。施工期高峰期施工人数最多20人,按生活污水0.4m3/人·天,高峰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m3/天。 施工车辆清洗废水经场地设置的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临时防渗化粪池经处理后用于周边花草树木浇灌。 2、噪声的污染影响 施工噪声主要为施工机械噪声、作业噪声和交通噪声。 机械噪声主要由施工机械所造成的,如挖土机、推土机、挖掘机等,打桩作业应尽可能集中突击作业,缩短噪声影响时间,施工车辆的噪声属于交通噪声,施工期禁止鸣笛,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本工程夜间不施工,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预计施工期不会对周围的声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同时,施工噪声的影响将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不会对声环境保护目标产生显著影响。 3、固体废物的污染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工程建筑物施工废料,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可回收物品由建设单位统一分类回收,不可回收物品集中收集后统一运至市政指定地点处理;本项目施工高峰期人员约为20人,生活垃圾按2kg/人·天计,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0kg/天,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因此固体废弃物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土地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全部利用,无弃方产生。 4. 大气的污染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是施工扬尘,施工扬尘主要来自挖掘扬尘、建筑材料(白灰、水泥、砂子、石子、砖等)的现场搬运及堆放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和运输车辆造成的现场道路扬尘。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本项目环境风险源分布及可能影响途径分析,本次评价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为: (1)加强试剂使用的规范管理,危险化学品应包装完好无损,不同化学品之间应隔开存放。研究试验室人员出入情况、研究试验情况及试剂使用情况需记录存档,试验设备、试剂由专人管理、专业人员操作,其他人员不得擅自进出研究试验室; (2)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及转移的日常管理。研究场所产生废矿物油,及时倾倒入专用承装容器内,并及时覆盖密封; (3)危险废物贮存点按照相关规范设置标志标签,严格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废物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进行转移,并记录存档,禁止随意转移危险废物; (4)研究性试验场所(包括危险废物贮存点)禁止明火,做好防火管理,******消防水泵房内,消火栓加压泵两台互为备用,******消防废水向外环境转移; (5)如发现废变压器油泄漏,可利用抹布、沙土等清理泄漏物料,使用后的抹布、沙土按照危险废物处置; (6)如发现危险废物承装容器破损,立即将其内危险废物转移至备用容器内,围堰内泄漏的物质利用抹布、沙土等清理,使用后的抹布、沙土按照危险废物处置; (7)项目试验过程中变压器下设置有事故油池,事故油池内铺设有卵石层,有效容积为3m3,当变压器出现异常状况并证明内部存在故障时,需要对变压器进行检修,当事故紧急严重情况,可将变压器内油排除,引入事故油池。同时项目拟在危险废物贮存点内设置一个容积为3m3的废变压器收集池,用收集暂存废变压器油,采用防渗钢筋混凝土浇筑池体,池体内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料(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10cm/s),地面与围堰表面采用抗渗混凝土,可有效避免废变压器油造成地下水环境污染; (8)建设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危险物质泄漏、火灾等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组织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